研究报告  >  新华社:疫情之后如何把握健康产业发展机遇

新华社:疫情之后如何把握健康产业发展机遇

作者:罗军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20-03-26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已经大幅提高,在重大疫情和灾难面前,预警机制还不完善,公共卫生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 用于健康领域的科技手段还十分薄弱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疾病的战役中获得。要确保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就需要把更多的科技成果率先应用在健康领域,把更多的科研经费投 入到健康领域,才能促进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本次疫情将加快我国健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数字化智能化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将提速。特别是快速检测工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和 3D 打印、可穿戴在医疗领 域的有效推广,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的普及,将支撑健康产业 2.0时代崛起。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布局健康产业 2.0 时代,需在坚持产业引领、加强国际对话合作、重视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推动健康科技产业发展、加快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及突出医养结 合项目特色等方面多下功夫。

疫情之后 如何 把握 健康产业 发展

罗 军

一、 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

2019 年 7 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正式发布,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明确提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首次提出全民健康 的概念,并将健康区分为主动健康和被动健康,由此丰富了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过去,我们主要是围绕公共卫生、治病救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还未真正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推动。我国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医院和药品两个领域。2018 年,我国医院收入约 2.5 万亿元,药品收入约 2.5 万亿元,医疗器械收入约 5000 亿元,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规模还非常小,健康产业总规模仅仅 6 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到 7%,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 17%。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将进一步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到 2030 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 16 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健康需求离不开强大的产业支撑。健康产业发展初期一般以医疗机构(医院)和制药企业为主导,主要还是公共属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大体属于公共卫生事业范畴。逐步发展到医疗器械 产业(主要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医疗装备、康复装备)和健康服务业,后期则会发展到数字化医疗(含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含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基因生物工程等)与健康服务业并存。

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医院)、药品(含保健品、营养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业四大板块。我国健康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医院、医药两 大支柱,以健康管理为主的主动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随着 3D 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互联网等新科技与健康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健康产业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外延和内涵都不同程度拓展,为疾病预防、疾病检测、疾病 治疗、疾病康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保健、健康养生、运动休闲、营养品、护肤品、医疗美容、医疗护理、度假医疗等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健康产业发展将彻底摆脱医院和药品的二元结构模式。

围绕预防为主、主动锻炼、主动健康、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康旅结合等多模式发展业态,以“医养”“康养”“疗养”“康旅”“互联网健康”“智慧健康”为主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商业 模式将遍布中小城市和特色乡村。空气质量好、环境气候好、交通优势明显、有山有水的旅游度假区、乡村度假养生地将成为投资者的首选。

健康产业综合体项目,即健康产业小镇项目,是涵盖了吃、穿、住、游、乐、玩、就医、度假、康复、休闲娱乐、养生的全要素市场。有人把这种生态称为“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的 “大”,突出了健康产业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未来这一市场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只有高品质和独具特色的差异化战略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二、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布局健康产业20.0时代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将加快我国健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数字化智能化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将提速。特别是快速检测工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和 3D 打印、可穿 戴在医疗领域的有效推广,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的普及,将支撑健康产业 2.0 时代崛起。

健康产业 2.0 时代,实质就是数字健康产业和科技健康产业并存的时代。将新科技、新工艺、新模式与健康产业紧密结合,推进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是健康产业 2.0 时代的关键。

推进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必须重新认识 3D 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互联网等新的科技力量的崛起及其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3D打印+数字医疗

3D 打印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先进制造技术,核心是解决许多复杂的高难度个性化制造难题,在工业、生物医疗、文化创意、建筑等领域都有非常成熟的应用。3D 打印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主 要有:一是体内植入物,主要是骨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二是手术路线规划,手术导板;三是打印器官、细胞软组织。

3D 打印技术具备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第一,可以根据人体骨骼缺损形态随意塑形,通过患侧反求技术或健侧镜像转换制作出与原局部解剖形态一致的假体植入物,尽可能恢复患 者骨骼的外观和功能。第二,关节假体植入物可联合多孔仿生技术,使植入物不仅具有精确的三维空间结构,其内部微孔结构还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使活体骨与 假体牢固地结合起来,促进骨组织修复和骨骼素的再生。第三,可打印出具有组织活性且解剖结构完全与人体匹配的工程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了内植入物与受区的匹 配度,以符合解剖及生物力学的需求,满足不同运动习惯、性别、人种和职业的个性化需要,实现患者术后最优化功能重建。

(二) 机器人+医疗

医疗机器人是集医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广 义的医疗机器人包括康复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医用教学机器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医疗机器人归类为服务机器人范畴。

手术机器人主要是指微创手术机器人,包括腹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等类型。达芬奇医疗机器人作为微创手术机器人的典型代表,几乎垄断了全球微创手术医疗市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且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

目前,全球大概有 5000 台达芬奇医疗机器人,其中超过一半在美国,我国有 200 多台,每台的售价最高峰时接近 3000 万元,现在大概 2000 万元。达芬奇医疗机器人的耗材也十分昂贵,机械 臂是一种高值耗材,使用时临时安装到机器人上,每条机械臂使用 10 次后便不能继续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功带动了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的投资热潮,全世界曾经诞生上百家意图超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企业。

(三) 机器人+康复

康复机器人的功能是让行动障碍者重新恢复正常,它主要服务于残疾人士、中风病患者和因运动受伤的人士,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

作为医疗机器人的重要分支,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康复机器人是由英国 Mike Topping 公司于1987 年研制的 Handy1。随后,以色列 ReWalk 公司于 2001 年也推出康复机器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这个领域,目前国 内有超过 7000 家康复医疗机构,但能提供康复训练的不到三分之一。

( 四 ) 互联网+可穿戴+大数据+医疗健康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所有智慧产业、智慧生活项目,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参与和支撑。通过大数据科学的抓取和挖掘,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可带领我们真正进入数字健康时代。

在手臂、耳朵、脚或身体其他部位上,戴一个小小的手环手表、耳环,或者是穿一个背心、一双袜子,戴一副眼镜,就可以收集并监测体重、血压、血糖、心律、睡眠、步态和皮电反应等 指标,这些数据自动上传给社区医生,医生根据这些指标及时监测身体状况。通过健康大数据平台和可穿戴设备,我们会及时得到有关信息。需要什么药和保健品,自动就会送上门来,现在是 护理人员送过来,也许以后就是机器人送过来。

如果做手术或疑难杂病,则需要去医院。做手术的是手术医疗机器人,病房里陪护的是陪护机器人,康复病房的是康复机器人。也许未来某一天,在手术室里也看不到医生,看到的都是编程好的机器。

三、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坚持产业引领

无论是养老健康,还是医养健康、社区健康、科技健康,都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前些年“大健康”很火爆,最后却冷下来,主要原因是缺乏项目驱动。产业引领至关重要。

2019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0 个部委围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了我国健康产业 10 项重大工程: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工程、“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工程、中医药 健康服务提质工程、健康服务跨界融合工程、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工程、健康保险发展深化工程、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健康产业人才提升工程、健康产业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健康产业综合监管工程。

可以依据 10 项重大工程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集聚上下游优势资源,集中发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 加强国际对话合作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科技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在养老健康、医养健康和健康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话合作,引进一批高端特色医疗项目和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

(三) 注重健康产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端护理人才、健康管理人才等严重缺乏,应加快健康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一批传统医疗卫生院校加快专业调整,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健康产业管理人才与应用人才。

(四) 推动健康科技产业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扶持和培育医疗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3D 打印、可穿戴等新科技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推广 新科技新成果新模式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示范。

( 五 ) 加快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 进程

中医药在应对本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瑰宝,中医药要最终走向世界,形成全球影响力,需要加快标准化、规范化进程,让全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医药和中医药产业。

( 六 ) 医养结合要突出特色

医养项目对缓解优势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需要重点把握:一是项目选址要注重自然生态和交通区位。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旅游度假区、温泉疗养度假 区、养生度假区、海滨度假区、秀美乡村,都是首选;二是打造特色医院是健康产业小镇成败的关键,既可以是特色专科医院,也可以是全科医院的分院;三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国际化 视野,高标准规划和布局,确保客人愿意来,留得住;四是充分体现服务功能。所有医养项目,最核心的是服务,贴心的服务是软实力,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及经过系统培训过 的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确保每一位客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罗 军   (国际健康产业论坛秘书长、《重新定义健康产业》作者)